深耕喜劇綜藝三年后,歡樂傳媒謀求擁抱資本,專訪董朝暉:盈利能力才是硬通貨
文 | 姜宇佳
在這一輪喜劇綜藝浪潮之下,歡樂傳媒無疑站上了金字塔尖,然而三年來,歡樂的步伐一直邁得比較穩健低調。但近來卻因其在資本市場上的大動作而引來大量的行業關注?!翱措娨暋豹毤覍υ挌g樂傳媒董事長、CEO董朝暉,深度解密這家喜劇王國的幕后。
喜劇,越來越成為一門好生意,從喜劇節目的風生水起、喜劇團隊頻獲資本青睞便可見一斑。近兩年,開心麻花、大碗娛樂、嘻哈包袱鋪等知名喜劇團體接連角逐資本市場,歡樂傳媒、笑果文化等爆款喜劇類節目制作公司也陸續完成融資、并購,喜劇行業成為資本瘋狂圍獵的對象。
引爆新一輪喜劇綜藝熱潮的《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第一季,是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節目。這兩檔節目的制作公司——歡樂傳媒,也已成為喜劇節目行業的標桿。
成功推出這兩檔現象級節目后,歡樂傳媒又在喜劇題材上繼續深耕,打造了《喜劇總動員》等全新品牌,在競爭加劇的喜劇節目市場穩固了“金字塔尖”的位置。
不過,這三年來,歡樂傳媒在推出新產品上的步伐并不算快,資本運作上也未見大動作。直到上個月,A股上市公司華錄百納發布公告稱擬收購上海嘉娛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股權,并擬募集配套資金。上海嘉娛文化,即業界熟知的歡樂傳媒,看來要以這樣的形式“曲線上市”。
公告發出后,立即引起了媒體和業界的廣泛關注,“看電視”借此對歡樂傳媒董事長、CEO董朝暉進行了獨家專訪。
歡樂傳媒董事長、CEO董朝暉
關于華錄百納擬并購歡樂傳媒一事,董朝暉保持了一貫的低調,他表示現階段還在進行具體合作形式等的洽談,最終合作條件能否達成一致以及一些具體的細節還在進一步商談溝通中。
他同時表示,最終能否合作成功實際上還是一個未知數,目前大家正在朝著共同合作的方向上努力。而至于最惹人好奇的估值,董朝暉否認了此前流傳的20億的說法。
邁入喜劇行業門檻三年后才牽手資本
“公司的硬貨是盈利能力”
從《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第一季打開喜劇綜藝局面到如今正式預備踏入資本市場,已有三年時間。比起行業內同類型公司,歡樂傳媒資本運作的速度實在算不上快。
“我覺得有人認為或者自己認為自己有多高價值那都沒用,最重要的是要成為一個實實在在賺錢的公司,這是硬道理?!?/span>
在董朝暉看來,做公司和做喜劇節目的邏輯是相通的,對做喜劇節目來說,做好段子是硬道理,這是硬貨。而一個公司的硬貨也很簡單,就是看真正的盈利能力。
在董朝暉的規劃里,歡樂傳媒過去三年所做的事可以歸結為“邁進喜劇行業的門檻”,通過打造幾個喜劇綜藝標桿,得到行業內的認可,同時實現盈利,并且在喜劇產業鏈上進行布局。在完成了這個第一步后,董朝暉才覺得,是時候投向資本市場了。
在資本市場上選擇并不激進的策略,這與歡樂傳媒的資歷、經驗、成長背景等不無關系。與綜藝市場上遍布的新興創業公司不同的是,歡樂傳媒可以說是目前活躍于市面上的節目制作公司中資歷最長的一家,這家1999年便憑借王牌綜藝《歡樂總動員》成為當時影響力最大的“民營四公子”之一的老牌制作公司,早已嘗遍巔峰與低谷的滋味,體驗過到資本市場“講故事”的澎湃與艱辛。
董朝暉坦言,如今大小節目制作公司搶著踏上的資本之路,而這種路線自己和歡樂早在2005年就走過了,“十幾年前有檔節目其實沒賺什么錢,資本給了一大筆,但是沒有真正的業績增長的支撐,腰桿并不硬,就容易出問題了,最后就是惡性循環?!?/span>
“終歸是要還的,要有業績交代的?!彼麖娬{,不要單純只是看到資本估值后加了多少倍。因此在他看來,提升持續盈利的能力,對于歡樂來說才是更要緊的事。
由此也可以看到,歡樂傳媒在資本化運作上比較謹慎。歡樂傳媒“復出”綜藝江湖的第四年,才被董朝暉認為有了資本化的底氣。此時將資本化提上日程。選擇與華錄百納進行洽談,董朝暉看來,除了資本之外,還要考慮到未來,因此選擇了這家很早之前就認識的團隊來進行洽談合作。
“拿來主義”后升級工業化創作體系
產業鏈布局贏下起跑線
曾有媒體將董朝暉定義為“制造歡樂的組局者”:把中國已經成名或尚未成名的喜劇人聚焦在一起,組成《笑傲江湖》《歡樂喜劇人》的局。尤其是三季《歡樂喜劇人》下來,業界都在感嘆歡樂的強大組局能力,幾乎把中國最優秀的喜劇人和喜劇團體都集結在節目中,不單是舞臺表演的喜劇演員,更包括喜劇行業最為稀缺的編劇、導演人才。
這種創作方式被董朝暉概括為“拿來主義”,“我們把全中國好的編劇全叫來,做一個多少錢?有5萬我給你7萬,要10萬,我給你15萬,回去幫我寫。然后他們就各自回去關小黑屋寫,寫出來交?!?/span>
但在他看來,這樣的組局式創作不可持續,隨著編劇和劇本資源的消耗,精品化作品難以持續供應,節目難免陷入瓶頸,在談及今年《歡樂喜劇人》第三季反響不如前兩季時,董朝暉分析這是個重要原因。
“說實話,這三年基本被我榨干了?!蹦敲?,“榨干”后,作品從何而來?去年起,歡樂傳媒將重心置于喜劇產業鏈的布局,操作每檔節目時目光放長遠,關鍵點就是建構一個工業化流程的創作體系,保證優質喜劇作品源源不斷地產生。這被董朝暉視作歡樂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歡樂傳媒邀請了劉鑒加盟擔任藝術總監,這位常年擔任“春晚”語言類節目顧問、沈騰的老師、從事多年喜劇創作的專業喜劇創作者,必然帶來大量喜劇創作的經驗和資源。
同時,歡樂也組建了四五支年輕的編劇團隊,如今,培養自己的創作人才已成為加入喜劇市場競爭的必然。
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建立穩固合作關系的外部喜劇團隊,歡樂采取定制式合作模式,“我們有一個選題策劃小組,出很多不同的選題,他們進行孵化,畢竟他們寫結構有過人之處?!?/span>
這種體系化的創作模式更能滿足各個節目對喜劇作品的量與質的需求。對于即將與優酷共同打造的中國版《Saturday Night Live》來說,作品需要結合每周實時熱點、年輕人的時尚潮流,這種工業化的創作流程才能跟上節目制作播出的節奏。
與《笑傲江湖》橫空出世的2014年相比,如今的喜劇市場火熱得多,競爭也殘酷得多。電視劇、網絡平臺的喜劇類節目層出不窮,資本、電視同行都看好喜劇這塊蛋糕、爭相蠶食。
而在董朝暉看來,歡樂相較于其他節目制作公司最大的優勢就在于產業鏈的布局,“我們在喜劇創作上有自己的核心資源,能調配的是整個產業鏈,這是我們的起跑線”。
目前,綜藝節目是歡樂傳媒的一個核心出口,《歡樂喜劇人》等王牌節目已成為一個大型喜劇平臺,各個喜劇團體每年很早便開始計劃派誰參與新一季節目,而接下來,網綜、網劇、電視劇、劇場都可能成為全新的出口。
今年,歡樂開始著手布局線下劇場,為編劇、表演團隊提供實戰鍛煉的機會。在董朝暉構建的歡樂版圖里,人才培養、延伸產業鏈條,將鞏固歡樂在喜劇行業的優勢。
每年只上一檔新節目
超越自己最難
歡樂傳媒引領喜劇綜藝市場的這三年間,同樣也經歷起起伏伏。尤其是2016年,《歡樂喜劇人》項目與東方衛視的分手危機、核心制作人的出走、首檔網綜《喜劇者聯盟》開播后遭遇停播等事件集中爆發,讓歡樂傳媒屢次成為業界焦點。
董朝暉對這些危機或失敗都毫不避諱,他承認“去年的網綜沒做好”、“電影沒做好”、“今年的《歡樂喜劇人》沒做好”,“我們到現在都還在交學費”,壓力和危機感肯定有。
“我們過去幾年不小心做了一個引領,但引領是最累的。一旦成功之后,后面一堆人跟著上來,這就是中國特色。我們要做到永遠被復制,但是從未被超越,那對我們來講,怎么再超越自己?這是我們思考的問題?!?/span>
當下,歡樂傳媒的重心就是修煉內功、尋找超越自己的路徑,例如如何把《歡樂喜劇人》《喜劇總動員》等品牌節目做得與以往不同、甚至呈現出市場從沒出現過的面貌?!白鰞热莸木褪沁@樣,在中國,可能是半年一小變、一年一大變?!?/span>
在眾多頭部節目制作公司中,歡樂傳媒的推新速度并不算快,保持在每年一檔新節目的頻率上。董朝暉給歡樂設計的發展戰略是,專注于做差異化的頭部內容,并且只做前四大衛視周末黃金時間的頭部內容。
“我們覺得市場越浮躁,我們越要穩。這也是我們每個節目都賺錢的原因?!?/span>
董朝暉介紹,很多項目在一開始也是不盈利的,慢慢堅持打磨過后都開始盈利賺錢,呈現每年倍增的態勢。第二年《歡樂喜劇人》是第一年的兩倍,第三年是第二年的兩倍。先打磨內容、樹立品牌再進行盈利,這是董朝暉的方法論。
專訪董朝暉:
80%的制作公司都虧損因為目的不單純,不能給平臺賺錢就沒有話語權
看電視:您怎么看明星片酬上漲、資本涌入后綜藝市場的變化以及節目制作公司的生存危機?
董朝暉:大家在說明星的價格太高,我的看法是,一個節目如果賺十億的廣告,一個明星在這里面占到兩、三億的成本,過分嗎?也不過分。
現在的問題是市場不健康,二線、三線的節目,自以為是一線的節目,非得去用一線的明星,到最后只能是有三線收入的時候,那當然覺得貴了。如果有一線的收入用一線咖,就不覺得貴。所以我覺得明星價格是合理的,因為是市場決定的。
行業現在太不單純了,這些年我就很少提資本的東西,就一直告訴我們團隊,實實在在要做利潤,這是最重要的。
但是很多人可能經歷的是我十幾年前經歷的事情,為了資本做一些事情,就不單純了,容易出問題。我現在做節目不考慮資本的因素,考慮的是能對整個產業布局是否有幫助。
現在80%的公司項目虧錢,這里面有一半是不單純的,他們的心態跟我們70、80年代中國那些創業者的心態是一樣。很多人第一次接觸資本就覺得說我從資本市場拿到錢,就是我的利潤了,那是要還的?,F在都說市場不好,其實我覺得未必是壞事。慢慢地一些攪局者就淘汰掉了。
看電視:如何看待制作公司和平臺之間的關系?
董朝暉:其實我覺得話語權這些都是雙向的。一個節目去了平臺,你沒有辦法幫平臺賺錢、賺流量,那還要什么話語權?我的合作理念就是這樣,你們可以不投資,但利潤一定要共享。
我的理念是,如果我做出來好節目,那就要分享利潤,如果沒做好,虧錢我也認,話語權來自你做的內容本身是否夠強。
市場有競爭是好事,只要平臺有競爭,我們有好內容,平臺就肯定愿意跟我們合作,前提是大家都要遵守商業規則。
看電視:如何看待那些不那么成功的項目?
董朝暉:比如我們在電影這塊就有點僥幸心態,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東西出來,差不多了,跟我們聊,我們覺得還不錯。但拍出來之后與當時給我們的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所以這個是人家做的半成品跟我們合作,我們做了一個不大正確的判斷。
去年我們做《喜劇者聯盟》,做了6期我直接把它砍了,我說必須砍了,哪怕多少損失,因為你沒必要再去做下去。網綜我們在物色,到現在優酷有眼光來做《SNL》,我們認為是一個有機會成爆款的項目,所以我們就參與進來一起完成這個IP的落地。
看電視:《歡樂喜劇人》到了第三季,也會遇到三季魔咒嗎?怎么看季播節目的生命周期?
董朝暉:如果不超越自己,那肯定干兩季就死了。所謂的生命周期,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投入跟能力。比如明年《歡樂喜劇人》如果有新的創新,那后年再維持一年就沒問題,如果沒有那可能就結束了。
《歡樂喜劇人》明年再做一年肯定是沒問題的,但是明年的結果決定了后面能不能再做下去。
我倒覺得它沒有什么魔咒的問題。第一是大環境的問題,就是你做成了一個東西,大家就搶奪你的資源,就縮短你的生命;第二,在維持品牌的時候,沒有做疊加。我們現在做疊加做得特別累,老外做一個節目可能一個模式就可以做了,我們不行,在這個好的模式下還得疊加一些東西上去,讓它更好,就變得危機感更大。